北京有三千餘年的建城史和近千年的建都史。自古以來,這裡就是藏龍臥虎之地,風雅錦繡之邦。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,其人物之盛美,蔚然有深秀者,比肩接踵,不可勝記。這些碩彥俊偉之士,奇瑰卓絕之人,或忠勤,或壯烈,或勇毅,或高潔,都在這裡上演過有聲有色的活劇,驚天動地,聲光燦然。然而,近讀陸波所著《北京的隱秘角落》一書,雖然也落筆於紛繁歷史中的京華人物,但描摹的卻是另一番景象。

作者在書中寫到一個人物,即明末清初的孫承澤。這是個頗讓後人感到為難的人物。他生活在一個朝代更替的亂世,名節有虧,操行不保,落下瞭“三易其主”的惡名,亦曾入清史《貳臣傳》。但他晚年退隱京西櫻桃溝,自稱為“退翁”,專以讀書、寫作為樂事,生命的最後時光,就這樣悄悄地流逝瞭。但他筆耕不輟,大約有四十餘部著作一直留傳到今天。其中對北京歷史地理、風土方物的考察和記述,至今還是明史研究者和北京城市歷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文獻資料,極具參考價值。作者在寫到這個人的時候,固然不忘提醒文人士子,一失足成千古恨,餓死事小,失節事大;同時又對他晚年選擇放情山水大車專用4錄行車紀錄器安裝,著書立說,表示同情和諒解,總結他這一生,“痛苦在入仕謀生,歡愉在山水書卷”,在生命落幕的時候還不至於暗淡無光。

在作者筆下,更多的還是身份、地位更加卑微的群體,譬如宮女、太監、和尚、道士之流,這些人幾乎沒有進入歷史敘事的機會,盡管他們也曾在同一片藍天下飲食呼吸,歌哭暢想。然而,當他們幸運地與該書作者相遇之後,他們的人生故事就像底片在顯影液中浸泡過一樣漸漸地顯現出來。這是一個既需要執著與耐心,又需要真知灼見和博大胸懷,更需要善意和同情心的過程。由於這個群體長久以來一直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之中,要在正史和有限的官方檔案、文獻中找到與之有關的記載,幾乎是不可能的,作者隻能從殘存的碑銘,以及民間保存的各種記憶中,爬梳那些蛛絲馬跡,一鱗半爪,試圖重構他們的人生軌跡。譬如那位拿出全部積蓄修建法海寺,並成全瞭壁畫創作的明朝太監李童;為太監養老而建寺修廟的魏珠、劉誠印、崔玉貴等;乃至被歷史敘事污名化的李蓮英……都是有愛有恨,有夢想,有悲歡,有惆悵,有擔當的活生生的人。當他們以各自的姿態活躍於作者的字裡行間時,作為讀者,除瞭欣慰,還有對作者的感佩,在她的文字中,我們分明看到瞭一個歷史記述者探究歷史真相的勇氣和悲憫、寬容的人道主義情懷。

孫承澤隻是作者在本書中所關註的眾多人物中的一個。在作者筆下,他甚至算不上重要角色。然而,冥冥之中,作者是否受到他的啟示,恐怕就沒人可以斷言瞭。孫承澤曾作過一部《畿輔人物志》,他在自序中講到寫作的初衷,特別強調“詳幽潛而略通顯”,意思就是要把功夫用在被官方歷史敘事忽略或遺忘的人身上,把他(她)們從歷史的“隱秘角落”中發掘出來,恢復歷史的豐富性和包容性。當然,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“惟世代變遷,志銘殘缺,其人既往,實行漸湮,桑梓至有昧其姓名,傳聞多有失真者”。而且,“間有作者,非鄙固淆雜,則輒以愛憎為褒貶,是非紕繆,厚誣古人”。當初困擾孫承澤的這些問題,如今依然困擾著作者。她發現,“以往人們對於這些歷史文物遺跡的記錄和表述往往過於浮皮潦草,訛傳多多”。於是她發下宏願,要“鉤沉稽古,發微抉隱,以‘正史’‘正名’的精神盡最大的努力揭出那些被歷史塵封的真相,去勾畫歷史中的小事件、小場景、小人物、小性命的往事遭際”。

散落於北京各個角落的廟宇,吸引著作者的目光。這些早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,或僅剩殘垣斷壁、一磚一瓦、一碑一石,卻鐫刻著許多人生命印痕的古代遺跡,成為她介入歷史的線索和切入點。她踏遍瞭北京的山山四路行車紀錄器推薦水水,探訪和考察這些長久被人冷落的文化遺存,不僅發掘和求證它們的前世今生,梳理它們的來龍去脈;而且,更重要的是要透過這些曾經輝煌燦爛,而今已神衰色絕的土木之軀,發現其中隱藏於更深處的因緣聚合,以及仍然有溫度的血肉人生。書中寫到守護法海寺壁畫的老工人吳效魯,與做過張自忠秘書的邱松巖,稱法海寺遇到這兩位“守護神”是“一樁奇緣”,恰恰是在這裡,通過六百年後仍然以其絕世之美而讓人驚嘆的壁畫,一群默默無聞的人,其中包括出資者、創作者、發現者、欣賞者、保護者,在歷史的感召下,風雲際會,創造瞭舉世無雙的奇跡。

別開生面的北京人大貨車行車紀錄器安裝物志


arrow
arrow

    mctasleaar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